唐玄宗即位后,寿王李瑁对其继位感到不满,曾多次谋图谋权。在唐玄宗迎嫔更迭频繁的时候,李瑁更是对唐玄宗怀有极大的不满。这一情况可能会对唐玄宗的王室稳定和统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,因此,必须引起高度重视。
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七月十二日,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拥护下,于灵武即位称帝,改元至德,大唐开始对安禄山叛军进行了有组织的反击。
那么在这里,汪郎抛出了一个关乎灵魂的问题,李亨称帝改元,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,是不是政变?

唐肃宗李亨像
汪郎以为,这就是政变,而且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。
而这场政变,其实早在马嵬驿就已经有苗头了,或者说马嵬驿兵变也许就是李亨称帝的前奏。
因为马嵬驿兵变后,李隆基之所以同意李亨留下,只是为了收复大唐河山,并不是退位。
马嵬驿兵变诛杀杨国忠,赐死杨贵妃后,按照原定计划,李隆基还是要继续逃亡蜀中避难的,根本没有想过要组织兵力对安禄山叛军进行反击。
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就在逃亡车架准备出发的时候,竟然出现了百姓成群哭泣,并挽留太子李亨以期收复国都长安的场景。
马嵬驿,杨贵妃被赐死
没有人知道这些百姓是不是李亨找来的群演,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。
反正结果就是,李亨抓住了李隆基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抛却的“圣人”骄傲,依靠这群百姓的哭泣挽留,得以和李隆基分道扬镳,从此彻底脱离了既是君又是父的李隆基带给他的人生阴影,跑到自己的行宫灵武后,召集了天下忠于大唐的臣民,扛起了收复江山的大旗,并坐上了皇帝宝座。
李亨虽然称帝了,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的是,李隆基虽然同意李亨便宜行事,只是让李亨尽到太子之职,但没有退位的意思。
也就是说,就算反击安禄山叛军是李亨组织的,就算李隆基躲到蜀中避难,但依然无法改变李隆基是大唐皇帝的事实。
马嵬驿兵变后,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
玄宗幸蜀图
那么太子李亨又如何敢在灵武继位,改元称帝?这期间,自然少不了群臣的从龙之心,李隆基远在蜀中,如今拥护太子登基,自然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功劳。
李亨一开始当然是拒绝的,样子还是要做的。
但在群臣的六次恭请登基后,李亨才安心坐上了早已垂涎的皇帝宝座。
李亨称帝已经铁板钉钉了,那么问题来了。
李亨称帝
王劲松老师饰演的李亨形象
裴冕、杜鸿渐之辈如何肯定李隆基逃到蜀中,就一定是对皇位厌倦了?就一定是对权力缺乏兴趣了?就因为天宝十五年来,老皇帝相继宠幸奸相李林甫、杨国忠之流,以致朝纲糜烂,安禄山反?那也太主观了。
汪郎以为,裴冕、杜鸿渐之辈敢以李隆基厌倦做皇帝,所以才逃到蜀中的理由来劝进李亨称帝,这其中不能忽视一个人的存在,他就是寿王李瑁!
汪郎以为,正是寿王李瑁给予裴冕、杜鸿渐之辈的信心,才使得他们敢抛弃李隆基,拥护李亨称帝。
为什么是寿王李瑁?
因为马嵬驿兵变后,李瑁是传达李隆基圣旨,要求李亨留下收拾残局的当事人之一。
这就是说,寿王李瑁传旨,里面大有文章可做。
载歌载舞的安禄山
林雪老师饰演的安禄山形象
安禄山谋反,导致李隆基西逃
如果李瑁一口咬定,大唐皇帝李隆基在马嵬驿之所以要留下太子李亨,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年迈,已无力管理朝政,收复长安,所以他传位于太子,就是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,还天下一个太平,那么还有谁敢质疑?
就算李瑁假传圣旨,但此时的高力士远在蜀中,谁又能跑到蜀中去求证?
而且李亨登基当天,诏令天下时有这么一句,“圣皇久厌大位,思传眇身”,只是这句话由李亨说出来,谁信?
但这句话由李瑁说出来,就有信服力了。
毕竟自天宝以来,李隆基只顾享乐,对朝政不闻不问,任由李林甫、杨国忠之流把控朝政,对太子李亨却是打压、提防。
李亨虽为太子,但在奸相的操纵下,身家性命岌岌可危,多次险遭前太子李瑛之祸,李隆基又如何会“久厌大位,思传眇身”?
而李瑁不一样。
他是马嵬驿兵变后,百姓哭泣挽留太子李亨收复长安之时,奉命传旨的人。他说李隆基“久厌大位”,想要传给太子,那么李亨改元称帝就名正言顺了,如果有人不信,那你去蜀中求证去呗,反正这是太上皇当初的“口谕”。
唐肃宗迎接唐玄宗回长安
唐玄宗画像
有人要问,李瑁为什么要背叛自己的父亲,去支持李亨称帝?汪郎认为,这正是他对李隆基的怨恨,怒而伺机报复!
李瑁,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,其母武惠妃,女皇武则天的侄孙女。
说实话,李瑁是个蛮可怜的皇子。
为什么呢?
他是其母武惠妃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,然而,即使当时的太子李瑛遭武惠妃污蔑后被赐死,但最终登上太子之位的是李亨,也就是说,武惠妃为他人作嫁衣裳。
而且李瑁出生后就被寄养在伯父宁王李宪家中,虽然是皇子,但对外却是以元己子称呼(宁王妃姓元),十余年都生活在宁王府。故而,当时的大明宫中虽然知道有他这位十八郎的存在,但实际上没什么用。
所以就算其母武惠妃深得李隆基宠爱,就算期间有李林甫力挺其母为他争夺太子之位,但并不占据其他优势,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,他和父亲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。
唐玄宗见张果老,局部
生了很多儿子的李隆基,真的不差李瑁这一个儿子。
而最可怜的是,其母武惠妃死后,李瑁在李隆基眼前的存在感再一次降低,以至于自己的妃子杨玉环被父亲李隆基夺走了,这深刻向世人展示了没娘的孩子像根草(尽管他死去的母亲被敕为皇后,葬于敬陵)。
这好比什么?这好比在大唐亿兆百姓面前,李隆基扒光了李瑁的衣服,拉到长安的大街上游行了一样,这若是发生在民间的普通百姓家,恐怕早已被唾弃千万遍了。
夺妻之恨不共戴天,何况这夺妻之人是皇帝,是自己的父亲。
只是李瑁不敢反抗,也无力反抗。太子李瑛说废就废,说杀就杀了,就更别说自己一个从小寄养在伯父家中不受待见的皇子,即使母亲受宠,那也是过去式了。
在这样的强势皇权、父权下挣扎生存的李瑁,能做的,就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,由寿王妃晋级为贵妃,离自己越来越远,遥不可及,高不可攀。
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
唐明皇和杨贵妃
恨,也就在此刻埋下了。
凭什么,你李隆基可以决人生死,断人贵贱,夺人之妻?就凭你是皇帝?好,我就要让你失去皇权,失去操控大唐的一切。
是故,安禄山反,马嵬驿兵变,百姓哭泣挽留,传旨太子李亨,这一切都给了李瑁绝佳的复仇机会,“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,留后军厩马从上”,偷偷说上几句掏心窝的话,鼓励自己的哥哥勇敢地追求权力的高峰,没有什么不可操作的。
李瑁带来的“皇帝口谕”,使得李亨的野心和太子一系文臣武将的从龙之心夹杂在一起发酵,改元称帝就成了必然的选择。
而李亨的改元称帝,也使得李瑁完成了对李隆基夺妻之恨的复仇,最后寿终正寝,远比杨玉环死于非命,李隆基死于思念,李亨死于病痛,幸福得多了。
【我是江东汪郎,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!坚持原创,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!】
安史之乱前的大唐疆域